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我們考慮的不是簡單地滿足部分人的精神愉悅,而是要使園林景觀在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觀光等需求外,使城市建設和自然協調發展,使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通過生態園林景觀的設計,有意識地塑造自然物質、能量的循環過程,發揮園林景觀設計的生態效益。園林景觀生態功能的發揮,依賴于其各組成要素的功能以及整體功能,我們在對生態園林景觀設計的組成要素進行研究時,通常是按照生物要素及非生物要素來進行研究的。
1、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中的生物組成要素
1)動物、微生物要素
人類的活動對動物有較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干擾。二是外來野生動物進入人類的居住范圍。三是將家養動物帶入城市。四是城市內的動物會逐漸形成新的食物鏈。微生物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不僅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鍵環節,有效地將許多廢棄物處理成可利用的資源,此外它們也是許多流行疾病的元兇!
車流、水流等生態流都是城市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信息的條件流,在做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時,要考慮生物之間的運動,特別是各種小動物和微生物的遷移。兩塊綠地之間的高速公路會對生物的遷移活動造成較大的抑制作用,宏觀上來講,“綠廊”連接了各塊綠地,有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證橫向生物流的發展。
2)植物要素
植物是生態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因素,多樣化的植物系統能夠使自然生態更具穩定性,同時將顯著降低維護費用,形成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在植物的選擇上應以本土植物為主,同時兼顧城市的景觀作用及觀賞性。在植物的配置方式上,應有利于城市的生態平衡以及自身的生長。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一些別具風格的景觀外,大部分都應以群落為基本單位,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特征,合理地將喬、草和灌等因地制宜地配置在植物群落中,從而形成功能健全、科學合理的復層群落結構,使不同的物種能夠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同時要注意搭配不同特性的植物種類,形成垂直的空間環境差異,從而產生適宜不同種類動物生存的環境。營造多樣的生物環境,加強特殊棲息地以及微棲息地的保護,對實現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
2、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非生物組成要素
1)水和聲音
城市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環境,但也帶來了明顯的負效應和噪聲,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和塵埃。在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盡可能地降低負效應的存在,比如栽種植物可以阻礙塵埃、降低噪音,同時水簾、瀑布等的水流聲也能抵消一部分噪聲,從而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提供一個更為貼近自然的生活環境!
2)地形
通過對不同地形的設計,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小氣候,從而為動植物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受城市發展的影響,濕地這種具有較高生態價值的景觀類型,正在大面積的減小。目前不少的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已注意到此種情況,對濕地的保護力度也大大加強。
3)氣候
通過生態景觀的構建,不斷完善水體生態氣候交換空間、氣候交換空間、城市不同形體空間,來改善城市的氣候環境,使城市的各項空氣、水體標準符合生態發展的規律,從而達到解決城市熱島等氣候問題的目的。
4)人工建筑廢料
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建筑廢料,降低生產成本是我們目前需要重視的問題。對于人工建筑廢料,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廢棄物的補償作用,比如在垃圾山的基礎上覆土種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起到補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