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城市中“寸土寸金”的地段,許多老廠房、車站等逐漸廢棄,這些地段處于既占有優質地理位置資源,又廢棄閑置的尷尬境地,如何處理這些老舊廠房一時間成為了各個城市的難題。
老舊廠房變廢為寶式的創意改造也因此應運而生,以老舊的紅磚綠瓦為基礎,通過不拆遷的方式對整個空間進行改造。對于老舊廠房等工業建筑較早形成保護意識的是美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老舊廠房的改造風潮就已在美國盛行,創意園區、購物中心、酒店、博物館......既是對城市的空間再造和文化建設,又在節省經濟資源的前提下盤活存量資產,推動了城市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繼美國之后,法國、日本等國家也開始借鑒此種方式,逐漸的誕生了一批優秀的舊改街區、園區。
以美國為例,位于美國加州舊金山漁人碼頭的吉拉德里廣場(Ghirardeli Square),是全美第一座由工廠改造的露天購物中心。1864年,這里叫做毛線磨坊(Woolen Mill),是一家毛紡廠。1893年,意大利移民Ghirardeli,以細火慢熬方式生產意大利巧克力,推出后大受歡迎,便買下了這棟大樓作為巧克力工廠,憑借著其多年調制開發出的獨特口味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在舊金山周邊地區更是家喻戶曉。1964年,已經廢棄的巧克力廠、毛紡廠等舊建筑被改建為商店及餐飲設施,成為全美第一座工廠轉型的露天購物中心,并改名為“吉拉德里廣場”。1982年,吉拉德里廣場成為美國的國家歷史地標。
國內最為著名的老舊廠區改造案例當屬北京798藝術區(ArtDist),具有國際化色彩的“SOHO式藝術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當程度的關注,已然成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標。成都、上海、杭州等各地也涌現出許多對閑置廠房進行改造的園區及街區,也有私人企業購下騰退廠房改建為美食城或者民宿,各地政府也逐漸出臺相關政策以推動老舊廠房的轉型發展。
老舊廠房的改造并非單純的翻新,而是要先將園區受眾精準定位,再圍繞定位進行合理規劃。不僅要對入駐商戶進行挑選,使它們產生良性加成,后續的運營及宣傳也是重中之重。如果不考慮受眾群體,就無法進行長久的合理運營,“綜合性發展”就會變為“大鍋亂燉”,一時的紅火之后將又是漫長的沉寂,無法喚醒老舊廠房的往日活力。
老舊廠房的改造在注入了商業的元素之后,餐飲、娛樂、購物等產業相融相生,極大豐富了改造項目的城市功能,許多藝術、創意這樣的產業也有合適的空間加以整合,推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但老舊廠房改造也并非一勞永逸的萬能之策,如果不能找到專屬的廠房“個性”,無法合理的整合產業以及長久運營,也不過是平添一處勞民傷財、一瞬即逝的“網紅地”罷了。
總之,老舊廠房改造的成本遠遠低于重新建造的成本投入,無需拆遷重建,對城市環境也是一種保護,無論從空間經濟、成本角度、還是環境,老舊廠房改造都是一舉多得的舉措。老舊廠房的改造對于城市的發展及空間規劃,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