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一時還難以根本扭轉,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支撐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同時,國家戰略層面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理念、行業發展層面的標準強制與品質提升、民眾需求層面的“可感知”因素,均提出了綠色建筑由快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迫切需求。有幾點我認為是比較重要的綠色建筑發展思想:
1、初始成本問題
作為建筑師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在前期的規劃設計過程中,把重要問題先解決。我們既然要在社區建筑、博物館、辦公樓等項目中加入綠色建筑的節能措施,那就首先考慮是否會更加有效地保證可持續的發展,而不是遷就造價不斷將原有方案的成本消弱,那最終還不如不考慮來的方便。哪怕整體建筑不能做到全面運用科技理念,僅僅只有一處相變蓄熱地板和光電玻璃,也要實打實地將其做到落實,否則費神費力還毫無成效。
2、關注地域化和生態環境
綠色建筑也并不全是新建建筑,拆除固有建筑重新建設,這一拆一蓋的過程損耗,也已經完全違背了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的理念。我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建筑,現今基本已經大量拆除新建,短短40多年,沒有完全達到50到100年的使用壽命。如果建筑師盡量考慮利用而不是拆除原有建筑,那么保留利用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綠色”方案。而且,也并非每一棟建筑都要綠色建筑技能全部運用,盡量根據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以最原始的建筑設計手法,最大限度協調通風采光、保溫隔熱等問題,考慮預算成本適當加入綠色技術支持,解決當地最需要的問題,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
生態地域性和綠色建筑理念息息相關,中國幅員遼闊,生態環境復雜,尤其南北差異性極大,把握本土文化,本土的建筑材料,研究傳承百年乃至千年的歷史性建筑形式,都會對建筑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在不斷的建筑經驗沉淀積累后,留下的就是最適宜當地環境的建筑形式,尊重本地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在設計綠色建筑的同時,本土的建筑形式也能催生出獨特的建筑美學,以舒適和外觀兩條標準為人們創造熟悉而健康的生活條件。
3、擴大設計的周期
如果建筑師在做設計時對建筑的全壽命周期進行通盤考慮,從原材料的斟選、運輸的成本、現場的施工到使用時的評估、拆除后的回收利用等環節都將綠色理念一以貫之,而不是僅完成前期工作。并且能夠在行業中形成一系列定量化的標準,建立一套完整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這些經驗又在各種建筑實踐中廣泛涉及應用,那么“綠色建筑”將不再是一紙空談,將更趨于科學化,對環境的有利反饋會逐漸增多,整體自然生態系統也會逐漸得到改善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