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雙碳”目標等系列需求。在產業園規劃中提出四大策略,將產業園打造成生態優、環境佳、高質量、零碳化的生態產業園。
1、提出“因勢賦形、顯山露水”的規劃策略
遵循傳統意義上的“順應山水”的觀念運用“因勢賦形”發展思路,基于基地內現狀存在的水系、山體、林地如何能與產業園建設最大化的有機融合提出整體空間形態的新構想。因勢賦形理念是因廣義的“勢”而賦廣義的“形”,“勢”是指滿足產業園發展需求的生產、生態、生活功能,而“形”是指產業園最終所呈現的人工建筑群落。規劃布局需要融入周邊大環境格局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力求構建形成顯山露水(周邊水系)-透綠(引綠)的“賦形”格局,基地內塑廊引綠——留出生態景觀視線廊道,周邊公園綠地景觀通過廊道滲透進來。使景觀要素與產業園內空間上搭建“塑廊-引綠-構核”的緊密關系。以園區外山為景、以水為魂、以綠為廊,實現綠色發展、藍綠交融的優質空間。
通過梳山理水手段,基地內綠色景觀觀賞面提升到了360°,梳理水體旨在優化水資源和水生態,構建安全的韌性水環境。規劃生態草溝過濾,增加雨洪保留池控制沉積物數量,并在產業園北部建設人工濕地進一步降低生物需氧量與水性污染物,確保雨洪平衡。通過對基地理水,能夠減少傳統雨洪管網建設投資大于15%,相當于土地價值提高20%左右。
2、通過沿街通透率、寬高比理論提出“構建舒適協調建筑高度”的規劃策略
通過對基地周邊的山水、道路等重要要素的判斷,研究出基地內新建建筑與周邊的自然要素相融合,形成最舒適的建筑高度及空間格局。
確保多個視角望向基地都能夠感受到顯山露水、與自然相協調的效果,研究出基地內最佳的建筑高度。根據“寬高比理論”當D/H=1-2值是可以營造出舒適建筑的空間環境。通過建筑高度的控制研究,高層建筑集中布局在道路一側,呈現節奏緩和、通透率高的天際線,實現見山望水的自然格局。在主要道路兩側沿街建筑界面的通透率不宜小于35%,通透率宜大于40%最佳。通過寬高比理論結果,可對基地內建筑高度控制分區,強調主要視廊、觀景面和開放空間節點之間的聯系,基地內采用低層、多層、小高層與高層搭配的方式,整體營造景觀通透性良好,建筑高低有序、錯落有致的建筑格局,并且為增加產業園綠地率和舒適性在建筑樓頂增設屋頂花園,建筑周邊增設生態停車場。
3、通過環境分析提出“通風采光”的規劃策略
冬季防寒風,減少寒冷氣流滲入,降低采暖能耗,而夏季與過渡季節讓主導風能自由地滲透到產業園內,有效降低空調能耗;同時考慮產業園辦公建筑的良好采光對風環境進行分析,產業園的建筑布局滿足夏季通風冬季抵擋寒風的要求,利用最優建筑肌理排列形式,使產業園內建筑朝向大部門向南,盡可能地接受較長時間的日照采光,總體實現產業園綠色節能、生態高效。
4、為實現雙碳目標,提出“零碳化產業園”的規劃策略
產業園自身也應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實現零碳化生態產業園,途徑有一是減碳源,構建綠色低碳交通系統,在建筑設計中采用低碳設計;二是增碳匯,產業園內植入多層級的生態綠地體系“開敞綠地+屋頂花園+防護綠地”,實現擴大產業園碳匯綠化面積,點-線-面上提升綠地面積,抵消產業園自身產生的CO2排放量,實現CO2零排放,達到零碳化,優先布局電動車充電樁和生態停車場;三是能源替代,在辦公樓屋頂布局光伏設施,推進企業開展分布式光伏應用。本次產業園也從能源替代、增碳匯、減碳源、碳足跡追蹤等多個維度著手,實現本次產業園零碳化,充分落實“綠色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等發展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