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主體功能區規劃》經市政府第6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首次明確將合肥市劃分為5類主體功能區,并將肥東縣店埠鎮、撮鎮,肥西縣上派鎮、桃花鎮和長豐縣雙墩鎮納入主城區的城市規劃設計。
合肥主體功能定位
根據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等上位規劃,合肥市主體功能定位如下: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國際有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和綜合性交通樞紐,全國內陸開放新高地,全國生態文化旅游名城,合肥都市圈核心區。
合肥區域空間發展戰略
立足主體功能定位,圍繞城鎮化發展、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核心要素,形成城鎮建設有序、產業定位清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空間開發總體戰略格局。
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格局。形成中心帶動,均衡發展模式。構建“一主、三副、三新、多點”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格局。
“一主”:即合肥主城區,包括市轄區以及肥東縣店埠鎮、撮鎮,肥西縣上派鎮、桃花鎮和長豐縣雙墩鎮,是合肥國際化都市區的核心區、高端服務業的集聚區,承擔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功能,在全市城鎮化格局中起到重要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三副”:即長豐城區、廬江城區和巢湖城區,是合肥東部、南部、北部三個城市副中心,在三個方向上疏解主城區部分功能,促進縣域產業集聚,人口集中,構建對外輻射的新支點。
“三新”:即合巢產業新城、廬南循環經濟產業新城和空港產業新城,是產城融合發展的重點區,中心城區和副中心的重要補充和發展腹地。
“多點”:即構成城鎮化二級節點的重點鄉鎮,是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良、社會事業進步、功能設施完善的現代新型小城市,是服務農村、統籌城鄉的紐帶,城鎮體系的重要節點,就近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場所。
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格局。構建“兩翼、兩帶、三區”的工業化發展戰略格局。
“兩翼”:指市域“西南翼”和“東北翼”,是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核心和支撐。“西南翼”以江淮運河為主軸線,依托高新區、經開區、出口加工區,以及新港工業園、肥西桃花工業園區、肥西產城融合示范區、柏堰工業園、南崗科技園、蜀山西部新城、蜀山經濟開發區、空港經濟示范區等產業園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家用電器、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形成合肥經濟支撐帶。“東北翼”以合蕪鐵路為主軸線,以新站區為中心,依托綜保區、廬陽工業園區、雙鳳經濟開發區、北部新城、包河經濟開發區、肥東經濟開發區、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安徽合肥商貿物流開發區等產業園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巢北產業新城,重點發展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節能環保、新型化工以及商貿物流等產業,突出產城融合,形成合肥產業創新轉型升級的引爆點和國家級產城融合的標志區。
“兩帶”:指東西向的“承接—輻射發展帶”和南北向的“對接—合作發展帶”。其中東西向“承接—輻射發展帶”向東承接長三角核心區產業轉移,與江浙滬地區形成產業優勢互補的競合關系,向西輻射我省腹地,不斷拓展產業空間,帶動周邊市縣均衡發展,依托承接輻射發展帶,積極構建“合滁寧”、 “合巢蕪”、“合六”等橫向產業走廊。南北向“對接—合作發展帶”向南對接我省沿江地區,向北聯手蚌埠、淮南等地,通過協作與聯合,充分發揮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個平臺優勢,構建“合銅”、“合安”、“合淮”等縱向產業發展走廊,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配套水平,實現產業集聚發展與錯位發展。
“三區”:指圍繞三個產業新城,打造“空港產業集聚區”、“巢北產業集聚區”和“廬南產業集聚區”三個先進產業集聚區。“空港產業集聚區”以新橋國際機場為核心,覆蓋高劉鎮及其周邊鄉鎮,重點發展航空物流、電子信息、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構建以航空物流為基礎、航空關聯產業為支撐的空港產業體系。“巢北產業集聚區”以柘皋鎮和欄桿集鎮為核心,依托合滁寧、合巢蕪兩大產業走廊支撐,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和生物醫藥等產業,作為我市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儲備區和巢湖市產業承載區。“廬南產業集聚區”位于廬江縣南部的龍橋、礬山、泥河、羅河等鄉鎮,依托廬江南部礦產資源和較高的環境容量優勢,承接并發展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化工產業。重點發展礦業、礦業深加工、鋼鐵、精細化工與循環化工等產業,形成集煤化工、硫化工、磷化工循環利用、配套發展的化工產業集群。
農業發展戰略格局。構建“三圈、一帶、四區”的農業發展戰略格局。
“三圈”:自內向外依次劃分為都市農業圈層、近郊農業圈層和遠郊農業圈層。都市農業圈層應堅持退出傳統種養業,重點發展會展農業、體驗農業和景觀農業等。近郊農業圈層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先導區,輻射帶動遠郊農業圈層發展,應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重點發展設施農業、高檔蔬果、高檔苗木花卉、觀光農業、農產品加工和現代農業物流,逐步遷出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傳統畜禽養殖業。遠郊農業圈層是市域外圍的發展圈層,是糧棉油和蔬果的主要種植區,農產品的主要供給區。應長期保留一定比重的傳統種養業,重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綠色(有機)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等,有序發展規模化畜禽養殖業。
“一帶”:指環巢湖生態農業發展帶。應統籌環巢湖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利用環湖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稻米種植、水生蔬菜種植、生態休閑農業、特色水產養殖等,構建以“高效低碳、綠色生態、生物科技、文化休閑”為主要標志的現代生產農業體系。
“四區”:指“江淮分水嶺節水農業發展區”、“廬江高效農業發展區”、“肥西特色農業發展區域”和“濱湖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區”等四個各具特色的農業發展重點區域。“江淮分水嶺節水農業發展區”位于長豐縣中北部和肥東縣北部江淮分水嶺區域,應充分考慮區域水資源特征,重點發展節水農業,加快適應性農業發展。“廬江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位于廬江縣中部和北部的崗畈區和圩區,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核心區,應圍繞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建設,積極開展體制機制創新,重點發展優質、安全、高效糧食作物種植,有機蔬果種植,生態養殖等。“肥西特色農業發展區域”位于肥西縣西部,重點發展高檔苗木花卉種植和精品果蔬種植及采摘體驗等。“濱湖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區”位于巢湖西北岸圩區,應服務都市需求,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重點發展采摘體驗,家庭精品蔬果配送等。
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重點考慮巢湖水環境改善和區域生態安全問題,構建“一嶺、六脈”和“一湖、六廊”的生態安全格局。
“一嶺”:指江淮分水嶺水土保持帶,該區域是全市丘崗森林資源的集中分布區,全市的重點水源涵養林區,生態區位重要。此外該區域水資源相對缺乏,生態脆弱性較高,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效益突出。
“六脈”:指境內大潛山-圓通山-紫蓬山脈、冶父山脈、銀屏山脈、霧頂山脈、四頂山-白馬山-浮搓山-岱山山脈和東部龜山-岠嶂山脈等六條自然山林帶,該區域保留有大量珍稀生物資源和規模綠色林地,承擔維持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提供城市自然生態屏障的重要功能。
“一湖”:指巢湖及其周邊濕地、入巢水系和植被組成的大湖泊濕地生態系統,該區域生態區位重要,生態功能突出,是我市生態綠核和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點區。
“六廊”:指以沿淠河總干渠、滁河干渠、瓦東干渠、潛南干渠、舒廬干渠、引江濟淮等六條引水干渠,及其支渠串聯的眾多湖泊水庫及林帶構建的清水生態綠廊,該區域是引入大別山及長江優質水源的重要通道,也是全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帶和生態屏障。
合肥主體功能區劃分
按照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布局,基于國土空間綜合評價,結合我市城鎮化、產業和生態安全戰略,可將國土空間劃分為五類主體功能區域,即核心優化區、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集聚發展區、農業發展區、生態涵養區和禁止開發區。
核心優化區主要包括二環路以內的22個街道和政務文化新區2個街道,共24個街道,國土面積68.51平方千米,占全市國土面積的0.6%。
核心優化區的功能定位為:集聚高端要素,帶動全市、輻射全省、影響全國的綜合服務中心和高端金融商貿中心,展現創新活力,開展高科技研發的重要載體和引擎,體現合肥城市特色和文化風貌的標志性地區,具有典型江淮文化特征的宜居、宜游示范區。
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集聚發展區包括核心優化區外圍鄉鎮(街道)和國家級、省級開發區,以及長豐、廬江、巢湖部分城鎮化、工業化重點開發地區,共66個鄉鎮(街道、開發園區),國土面積5134.13平方千米,占全市國土面積的44.99%。
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集聚發展區的功能定位為:全市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的重點地區,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全市人口的重要承載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自主創新的核心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面向區域的現代服務中心;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大湖名城建設的先導區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區域。
農業發展區主要分布于江淮分水嶺和沿江平原地區,包括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巢湖市的28個鄉鎮。國土面積3297.32平方千米,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8.89%。
農業發展區的功能定位為:重要的“菜籃子”、“米袋子”, 保障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供給的重要區域。特色種植和健康養殖基地,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都市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先行區,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的重點區域。
生態涵養區主要分布于巢湖沿岸,重要城鄉飲用水源地周邊鄉鎮和山區鄉鎮,包括廬陽區、肥西縣、巢湖市的21個鄉鎮(街道)及巢湖水面。國土面積2912.88平方千米、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5.52%。
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為: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和生態屏障,環巢湖生態建設的核心區,重要的城鄉飲用水源地,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的重點區,我市重要的生態屏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范區。
全市共有禁止開發區域123個,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個,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5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9個,重要濕地2個,濕地公園8個,地質公園2個,重要飲用水源地38個,重要調水通道15個,行蓄洪區2個。
禁止開發區功能定位為:承擔保障生態安全和文化資源的重要功能,是自然文化資源的重要保護地,是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保障飲用水水資源安全、保護江淮文化遺產、保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核心區域和關鍵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