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理念應用于醫療建筑設計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我國當下已經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社會公眾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地提升。太陽能、潔凈新風系統、裝配式建筑、水循環處理、地熱能等一系列綠色環保技術不斷應用于新的領域,這些技術也將助推綠色醫療建筑的發展,為我們帶來舒適、節能、高效、綠色、健康的醫療就醫環境。
1、合理的布局選址
傳統醫療建筑大多位于市中心人口密集處,日流動人口量大,周邊環境復雜,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概率以及人員管理難度。而綠色醫療建筑選址合理,解決以上問題的同時,還可以保證病患更快捷便利地到達醫院,為部分重癥患者爭取了寶貴的施救時間。
2、一體化的設計
傳統的設計模式為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醫療專項設計、內裝設計。因為設計單位主體不同,都分別對投資方負責,各設計院之間配合不緊密,造成了項目部分內容在各相關設計公司之間重復設計、相互協調不夠而產生浪費。因此,土建設計單位應轉變單純做設計的理念,要兼做項目的設計總協調工作。在完成初步設計工作后,就要求開展醫療專項設計及內裝方案設計,協助投資方確定醫療專項方案及內裝方案,并將這部分的工作成果體現在項目的施工圖設計中,如內裝方案中,對重點空間的深化,土建圖中據此進行墻體、設備管網位置高度的調整。將內裝明確的墻體、地面、吊頂材料體現在土建裝修表中,這些都增加了施工圖設計成果的可實施性及對造價的控制性。醫療專項設計中,如手術室、中心供應的平面、醫療設備參數,整合到施工圖設計中的平面布置、荷載取值、洞口位置、與其他部分設備管網結合,都提高了土建施工圖的精確度和完成度,有助于減少施工的改動,降低造價、縮短工期、節約成本。
3、高效科學的建設管理模式
綠色醫療建筑中BIM技術的運用,對功能復雜、性質特殊的醫療建筑建設開創了全新模式。在建筑施工之前,先通過建好電子模型發現問題,分區布局是否合理、管線安裝是否存在碰撞問題,所有問題早發現早解決,避免一邊建,一邊改,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防止了資源浪費。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將計算機、通信、控制、多媒體等現代信息化技術和現代醫療設備相結合。實現了設備自動監控、高效信息管理及信息服務等高效工作管理模式。
4、空間設計
在空間設計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不同的流線組織,利用自然環境,提升建筑內部空間的舒適度。如候診室內部空間設計時就選用一線式候診就診,兩側設置不同出入口,讓患者能夠就診完畢后直接從另一側出科室,避免可能出現的交叉感染。而在住院樓采光設計過程中則主要選用南北設計,利用自然采光增加病房內部的明亮度,并適當在外側種植樹木、花草等,讓患者能夠在住院過程中平復緊張的心情,提升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使人與就診環境、人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
5、以人為本,創造人性診療空間
采用自然流動的曲線形態打破傳統醫院冰冷的外殼,營造輕松愉悅的醫院氛圍,打造人性化診療空間,在保證就醫效率的同時關注患者的精神健康,提供輕松愉悅、溫暖體貼的診療環境,從細節體現對患者的人性化關懷。
6、施工材料資源的利用環節
眾所周知,醫療建筑設計建設會用到大量的施工材料,并且具有建設規模大以及施工周期長的特點,同時用于施工過程中的材料類型也相對較多,為了能夠有效確保施工活動的正常開展,需要確保材料充足供應。
1)施工人員在開展施工材料采購工作的過程中,應該確保該項工作的多渠道性,并且要強化材料節約意識。
2)在選擇建筑材料的時候,需要在保障工程項目建設安全的基礎上實現質量的把控,并且要將材料節能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3)施工材料的使用規范是確保各項材料得以高效應用的關鍵,同時,材料領用制度的建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避免施工過程中出現材料浪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