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作為建筑行業的新興事物,是國家扶持并且提倡大力發展的項目,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具有重大作用和價值。建筑單位以及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和當地建設情況,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確定建設目標,積極創造經濟價值,提高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水平,將低碳節能的綠色環保意識貫徹落實到位,推進低碳城市建設水平,保護地方環境,共建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1、從建筑設計層面進行節能
1)圍護結構設計
圍護結構節能技術指通過改善建筑物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達到夏季隔熱、冬季保溫,使建筑物室內溫度盡可能達到人體的舒適溫度,以減少通過輔助設備達到合理舒適室溫所產生的負荷,最終達到節能目標。雙層幕墻就以其豐富的美學效果和生態節能的理念在綠色建筑中應用日益廣泛,通常由外層幕墻、熱通道和內層幕墻構成,且在熱通道內能夠形成空氣有序流動的建筑幕墻,具有通風換氣、隔熱、隔聲、節能環保功能,使室內生活環境與室外自然環境達到完美融合。
2)室內環境設計
現代綠色建筑在進行室內照明設計時常用智能照明系統,可以做到有人時自動識別光線和冷暖需求,在光線充足時只開空調不開燈,無人時自動關閉。通風設計則可通過合理的建筑及室內空間設計,充分利用自然通風排除室內不新鮮的空氣,從而達到通風節能的目的。如被動式綠色建筑常采用自然通風,它不僅可以降低建筑物夏季輔助設備的能耗,也可以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2、注重技術創新,選擇合適的施工工藝
近年來,建筑領域涌現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很多新技術能切實提升建筑施工的效率和質量,節省施工成本,而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在綠色建筑中至關重要,通過研究、分析綠色建筑工程的各方面和各階段,其增量成本的產生主要集中于建筑設計階段和施工階段。由于現階段綠色建筑工程大多都會應用新型的施工技術和施工工藝,但部分施工技術和工藝應用需投入大量資金,而綠色建筑的建設理念是節能環保,因此對建筑施工技術的要求并不高,而是需要建筑設計人員和施工管理人員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施工技術,加強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通過科學合理地創新和應用,盡可能節省資源,節約建筑成本,同時保證生活和居住環境。在選擇技術時,需考慮施工現場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類型和地質環境條件選擇合適的技術,積極應用新型材料,因地制宜選材,控制增量成本,加強質量建設。
3、高效利用再生能源
建筑設計中若想合理應用低碳概念,需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為此,就要不斷改善能源利用模式,借助建筑行業發展中最為先進和完善的技術深度研發新能源,應用新材料。具體來說,首先,積極創建節能系統。不同地區建筑能耗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所以設計中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要結合建筑所在地的概況選擇最為合理和完善的能源利用模式,將保溫設計作為設計工作的重點。其次,加強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F如今,我國尤其重視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所以基于低碳概念組織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需合理利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多種新型可再生能源,以此達成低碳設計的預期目標。
4、綠色環保材料的使用
為了確保安全,不污染環境,盡量選用節約低碳的無毒無害建材,當前較為常用的是發泡聚苯乙烯等建筑材料,而墻體等砌體構件則大多選用的是空心砌塊、粉煤灰水泥等建筑材料。通過這種建筑材料的應用能夠大幅度節省建筑材料的使用量,減少能源消耗,還可以進行建筑材料資源合理地分配,從而提高了建筑物的功用。通過利用可循環建筑材料,還能夠大大減少固體廢棄物的積累量,減少能耗,從而節省各種資源。以“生態住宅”為例,與傳統居住區的規劃比較,生態住宅的實際利用面積超過了百分之九十。在建筑設計中使用鋼梁構件和預制裝配式面板,以降低建筑物生產成本。同時,預制板材質還具備了保溫隔熱的特性,降低了采暖和空調的能耗。以可再生原料為主要材料,減少垃圾的產生,全面維護自然環境。生態建筑的設計和施工,都可以選擇采用框架和裝配式的建筑構造形態,這樣可以更好地減少對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進而減少了施工成本,為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提高打下扎實的物質基礎。
5、加大自然資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要想達到綠色建筑設計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對資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率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這正是綠色建筑設計的核心特點。所以,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當進一步提高人們對資源和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的關注,并進行對太陽能、風電、地熱能等潔凈型再生能源的合理使用,以降低建筑能量消耗、污染等問題,從而減少國家資源危機。由于當前中國都市發展得很快,建筑新舊更迭,被翻修甚至改建拆除的建筑越來越多,同樣也形成了不少建筑垃圾,這不但會帶來環境污染,而且對資源來說更是一種浪費。因此,有必要在建筑中將廢棄資源進行二次使用。傳統建筑中,由于對建筑材料的循環使用關注程度不夠,建設企業沒有對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概念以及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了更大的建筑材料浪費以及更高的建筑施工成本。而在現代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下,利用對可再生能源的科學轉化,促進資源循環使用,從而進一步提高建筑質量,以實現環境保護節能的目的。推動建筑業健康平穩發展,同時實現建筑資源與環境都得到合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