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設計和傳統的建筑施工設計是有很大區別的,其發展前景遠大,2017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十三五”規劃》,有力推動了我國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
真正的綠色建筑是一種理念、一種方法,“綠色建筑”總體的目標是一個社會目標,將來要創造綠色社會、綠色生活、綠色城市。我國各地積極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以江蘇省為例,2016年底,共有1394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標識,其中設計標識1341個、占比96.2%,建筑面積約13769萬平方米、面積占比約94.9%;運行標識53個、占比3.8%,建筑面積約738萬平方米、面積占比5.1%。花橋國際商務城是江蘇省綠色建筑發展的排頭兵,既是江蘇省的綠色建筑示范區,也是國家級綠色建筑創建區。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底,整個花橋國際商務城有85個綠色建筑項目,其中設計標識項目81個、占比95.29%,運行標識項目只有4個、占比4.71%;獲得設計標識的建筑總面積約800萬平方米、占比95.12%,獲得運行標識的建筑總面積約42萬平方米、占比只有4.88%。一個真正的綠色建筑,只獲得設計標識是不夠的,只有獲得運行標識才能稱得上綠色建筑。由此可見,綠色建筑運行標識項目的數量與設計標識項目的數量差距很大,推動綠色建筑發展、讓綠色技術最終落地,依舊任重道遠。
那么,出現綠色建筑大多停留在設計階段的原因是什么呢?
這和綠色建筑設計脫離傳統設計流程、綠色建筑僅限于設計圖紙、物業管理技術水平落后等有著重要關系。
從方案設計到初步設計、再到施工圖設計,是一個完整的建筑設計流程。建造真正的綠色建筑,必須從方案設計階段開始就貫徹綠色建筑的理念,按綠色建筑設計的要求和標準進行設計。但現實卻是綠色建筑設計脫離于方案設計,往往是在施工圖設計階段才考慮綠色建筑的要求,就像“打補丁”一樣將綠色建筑的要求強加到已完成的施工圖上,這必然導致難以做出真正的綠色建筑。
此外,有的項目,為獲得綠色建筑標識,專門做一套圖紙應付審查;有的項目,施工階段隨意變更設計方案中的綠色建筑關鍵技術,不按圖紙和綠色建筑標準施工,這樣的建筑即使獲得設計標識,也必定無法獲評運行標識。還有的項目,雖然按照綠色建筑的標準和要求已將前期設計方案和技術措施都落實到位,但是由于建管分離,最后卻因物業公司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術落后,導致先進的綠色技術和設備因物業不會用、不愿用而“曬太陽”。
真正的綠色建筑,并不一定是靠高技術、高投入、高級材料和高成本來打造,用對方法很重要。做綠色建筑一定要動腦筋,講究方法,而不是做表面文章,只追求目標、數量及形式。要讓行業感覺到綠色建筑有好處,使得各方擁護,組織管理上能夠有板有眼,人員的設計能力增強,這樣綠色建筑才能完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