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術的發展,掀起了新一輪工業革命,這對制造園區來說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機遇。如何面對這場革命,做好智能制造與智慧園區的深度融合,是每個園區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只有在不斷發展、探索中,才能充分發揮出園區綜合實力,促進生產力的提高。下面廣東建科設計淺談一下智能制造和智能園區發展的主要成果:
1、在智能制造方面
以“數字化工廠”建設為動力,積極推進各種數字化系統與生產管理的融合,構建現代化信息平臺框架,通過對信息管理和業務流程的梳理和收集,推動工廠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
比如在某火電設備廠,引進了世界一流的堆垛機器人、自動化物流倉儲設備、自動輸送線、激光導航AGV,整個系統的四大模塊完全無縫連接。其中,三維視覺智能機器人碼垛系統由機器人、碼垛平臺、三維視覺系統、導軌小車和其他輔助系統組成。通過疊片機械手將傳統的人工堆垛改為分段堆垛,實現了1000MW發電機定子鐵芯制造的并行作業,有效解決了大型汽輪發電機制造的瓶頸問題,大大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同時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是定子鐵芯制造的一次技術革命。通過對數控機床運行數據的實時采集和分析,自主開發了機床數字化集中控制系統項目,實現了機床數據和計劃執行的聯動分析,有效提高了設備利用率。在生產車間,通過MBS管理看板系統,產品客戶信息、工藝參數、設備狀態實時信息、工時成本信息等數據。在整個加工過程中均以集中方式顯示,便于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根據工作需要使用分析信息和掌握生產動態。
2、在智慧園區發展方面
以園區管理、生產服務、公共服務、接待管理為主要核心環節,規劃統一的集中管理系統,設計開發相應的控制子系統,從基礎設施、信息資源、業務應用、運營保障四個層面勾勒出智慧園區的發展框架。
園區管理層構建了全覆蓋、全天候的安防監控系統,實現遠程實時監控,將分散各處的視頻圖像通過網絡有機整合在同一圖層上,并可通過專用手機APP隨時查詢,從而提高了園區監控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確保無死角、無遺留,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園區安防人員的配置數量、人力成本和勞動強度也大大降低。建立電子圍欄子系統,實現報警功能,自動統計分析報警信息頻率,加強針對性的重點管控。建立車牌自動識別系統,將相關監控視頻實時納入信息中心值班室管理平臺進行管理。
生產服務擁有智能能源管控系統,實現遠程抄表和狀態監控,利用生產能耗智能診斷模型,對典型生產流程的實際能耗進行診斷,實現降低能耗、安全用能、科學用能。物流管理系統可以對園區內裝運產品的短駁運輸、碼頭裝卸、倉庫管理等業務進行實時監控和相關數據采集分析。
公共服務有一卡通管理系統,實現門禁、餐飲、通勤等集中管理,也可應用于各單位考勤、打印、車輛等個性化管理。智能點餐系統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等平臺實現在線點餐和費用結算。
接待部門有前端顯示系統和信息發布系統,顯示園區公共監控圖像、車間監控圖像、園區運營數據等,集中發布公園管理和服務信息。同時引入機器人講解、VR等技術,形成傳統(實物、圖片)+現代(VR、AR、3D動畫等)、“現場參觀+虛擬參觀”、“人工講解+智能講解”的有機結合,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形象展示與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