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確把握中職學校校園規劃設計內涵的基礎上,從國外職業院校、國內高職院校及普通高中等校園規劃設計研究成果中提煉、借鑒,結合國家重點示范校建設實踐經驗,談談我國中職學校校園規劃設計趨勢。
1、實訓核心化
實訓教學是職業教育的核心職能,實訓基地是這一職能的空間載體,校園規劃設計不能脫離職業教育這一基本特色。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以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物五元素來構筑城市意象,建立人們腦海中城市的印象。在中職學校校園規劃設計中,則可通過將校園實訓基地及周邊地域打造標志物或者節點的處理來強化實訓職能核心化趨勢。在外部呈現上,實訓基地可以依托學校發展歷程的文化風貌或是當前發展的時代氣息進行鮮明的形象設計,給進入校園的人較為直觀的標志物感受。實訓基地所處的實訓教學功能分區設置在校園規劃設計的軸線周圍,有意識地塑造自然景觀,進行人文宣傳,增加人們在較接近實訓基地標志物的節點區域停留的時間。在內部布局上,實訓基地空間尺度不可拘泥于傳統教室尺寸,應該符合對應專業開展實訓教學的實際需求,利用高大的尺度和采光設計呈現中職學校實訓特色,建立與普通高級中學相區別的中職學校校園形象,凸顯實訓教學功能分區的核心性。
2、產業合作化
中職學校強調知行合一、工學結合,強調職業教育具有產學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要求,中職學校應與地方工業建立相互依存關系!中職學校多采用寄宿制,校園占地面積、建筑面積相對較大,在當前土地價值較高的總體形勢下,新建校區一般選址在城市周邊,與城市產業園區選址有一定的相似處,校園選址在產業園區附近可為學校后期與地方產業建立合作關系提供便利。如受條件所限無法與產業園區相鄰,新建校園選址于與產業園區有快速交通系統支持的區位,對于后期校企合作推進也是可行的。近年來,投入建設的湖北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教園區、廣西柳州職業教育園區,作為多所汽車制造類中高職院校落戶辦學的教育園區,兩個園區的區位便與地方汽車產業園區鄰近。在園區內辦學的中職學校依托區位便利與武漢市、柳州市汽車制造產業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服務當地汽車產業的同時,自身專業辦學也得到明顯的發展。
3、地域互動化
中職學校面向社會提供的培訓服務進一步擴展,人員流動量也會提升。校園建設可以帶來人口紅利,為周邊地域帶來道路交通發展、配套設施健全、土地資源增值的潛在可能,部分學校校園內的圖書館、體育館、運動場等公共空間資源也可與周邊社區共享,激活周邊地域的發展活力。各地職教園區作為職業院校新建校區集中落戶的建設基地,大部分選址均位于城市新區或者周邊地區,院校的人口聚集效應帶動地域基礎建設如道路交通、住宅小區、商業配套等建設的連鎖反應,顯著激活地域發展。而院校周邊地域的激活也反作用于院校的發展,周邊配套提升也會良性循環地帶來更多的物資和人流,為院校師生工作、生活提供更為便利的設施和條件。
4、形象整體化
傳統的中職教育園區規劃設計受投資規模和區位條件的限制,建筑工程通常是一個建筑項目,校園建筑是分時期、分時代建設的,后來又對每一棟建筑進行翻修。由于舊建筑物與新建筑物之間缺乏聯系,校園缺乏整體風格。各建筑因為規劃建設時期不同、校園布局的更新修改,出現布局不科學、建筑利用率低的情況,造成空間資源的浪費。校園整體環境在室內與室外、綠化與建筑、道路與廣場等方面的界線過于明確,缺乏相融的視覺感受。為避免以上問題,中職學校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校園規劃設計應趨向于整體化規劃校園的方向,統一建筑風格,以中庭、連廊等手段聚合建筑物,為空間的變化設計合理的過渡空間,讓校園環境呈現出整體化的形象。后續的建設也應充分考慮原有建筑的特點,維持校園形象的整體性。
5、景觀特色化
校園規劃理論的匱乏和校園人文關懷的缺失讓傳統中職學校校園規劃設計長期處于較為固定的模式,其對于景觀的營造更多的是“復刻”,因此營造出高度相似、缺乏個性特征的校園環境。學校環境缺乏與文化、歷史、地理、風景等相結合的特色,這影響了學生的審美培養,使他們無法獲得校園歸屬感。為避免校園景觀千篇一律,中職學校校園規劃設計應深入發掘歷史文化沉淀,從校園規劃、建筑造型、景觀小品等各個方面著手,使自然和人文景觀與地域文化特色相一致,同時使校園景觀具有獨特的特色。
6、空間開放化
當前社會資源共享的趨勢明顯,校園資源也有這方面的發展趨勢。校園景觀綠化尤其是圍墻周邊的綠化隔離被高墻隔開,欣賞利用價值受限。學校體育館、圖書館、體育場地等由政府資助,供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使用。為提升校園景觀和公共資源的共享性,中職學校校園規劃設計可運用庭院、廊道、亭子等園藝小品,營造適合交流的開放空間,供學生休息和活動使用。校園圍墻宜改成通透性較強的圍欄,形成一定的過渡空間,美化城市環境,也讓周邊民眾欣賞到透出圍墻的園林風光。靠外的區域設置為圖書館、體育館、運動場等設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放與社區居民共享,供民眾使用。
7、管理社會化
中職學校學生大多來自城市周邊鄉鎮,家校距離遠,學生大多為初中畢業生,年齡集中在 15~18 歲,具備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因此中職學校多采用寄宿制,校園內建設有食堂及學生宿舍樓。學生學習、生活在校園里,大部分學生除了學習,日常起居、活動、休閑都在校園內進行,在校園內部形成一個小社會。同時,為保證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學校需配置一定量的管理和服務人員,為學生提供居住、用餐等基本生活條件。大量學生在校園內聚集的社會化對中職學校校園規劃設計提出設施更完備、服務更周全、管理更精細的新要求。除了計劃建造更多的服務設施,新建中職學校在宿舍管理、安保防衛、綠化清潔、食堂運營等軟性管理上都應逐步引入社會的專業物業管理機構執行。
8、資源節約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資源的匱乏,校園規劃設計在前期規劃、中期建設、后期景觀、能源等方面都呈現出節約的常態化。在初期的規劃中,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密度和容量受到嚴格控制,其計算方法是根據建筑的規模、土地面積、建筑物面積等的估計數。在中期建設中,可以將經濟和建筑效益與符合照明、通風和絕緣功能的模型與材料結合起來。在后期綠化中,建議采用當地的綠化植物,采用喬、灌、草坪、花壇相結合的方法,提高綠化植物的成活率和綠化覆蓋率。在能源使用方面,使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等清潔可再生能源,以減少傳統能源產生的廢物和污染。
9、格局和文化
從國外職業院校校園規劃設計研究及實踐中可以發現,國外校園規劃在完善校園功能、增添附屬設施的同時,創新性地設置開放式校園(美國)、不完全開放式教室(日本)、生活集團(英國)、聚落教室(新加坡)等,努力提升老師和學生在交往空間、視聽技術、感官等方面的體驗,同時將校園場地的使用轉型為社區公共服務的區域,而不再是師生專用。立足國內教育現狀,當前我國教育存在受教育人口基數大、班級單位人數多、人口素質不均衡的普遍現象,大部分地區仍未具備推廣開放式教學空間的條件。但是,借鑒國外學者在校園規劃設計中關注學生交往行為,我國中職學校規劃設計應呈現出格局人文化趨勢,在實踐中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將校園里的交往空間和過渡空間打造得更加靈活。
總之,中職學校校園規劃設計應從國家政策、教育導向、學校實際、師生感受等宏、中、微觀多個層面進行考量,立足中職學校的特定主體,圍繞中職教育的特定功能,挖掘場所中人、物、活動的特異性,緊扣中職學校規劃設計內涵和趨勢進行校園規劃設計。